乙巳蛇年伊始,我市召开“新春第一会”,聚焦“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”主题,全面推进八大行动。
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,在城市能级提升行动中,市住建委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责任,今年有何思路?又将如何“置顶”落实?
“自1985年建市以来,绵阳经历40年发展,城市人口集中、经济集聚、产业集约,城市发展基础稳、韧性强、潜能大。”市住建委党组书记、主任李益霖认为,从基础和优势来看,目前的绵阳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——
宜居高地加快形成。46%的建成区已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建成口袋公园164个,3次获央视点赞。绵阳在省级城市更新试点中期评估排名首位,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做法获全国推广。
城市管理质效双升。2024年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办理民生案件66.19万余件,全市停车“一张网”累计接入停车泊位10.8万个,既有房屋卫星监测试点经验被央视“焦点访谈”栏目专题报道,综合运用SCADA、GIS等手段形成燃气管道“一图一表”明白账。
民生安定持续守护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64个、惠及群众18.38万户,入围国家城中村改造扩围城市获专项借款116.23亿元,建成公租房4.37万套,保障性租赁住房1.54万套,4个国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经验获省政府肯定。
“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,绵阳同样拥有诸多机遇。”李益霖表示,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,战略腹地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,绵阳凭借自身定位,将享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。从城镇化演进趋势看,绵阳主城区人口密度不大,相比周边市州与东部发达地区还有较长的集聚发展空间,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动能仍然强劲,城市建设特别是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空间巨大。从历史性发展机遇来看,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部署城市更新工作,今年中央将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,释放一系列重大利好。叠加“两新”“两重”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“一揽子”系统性、持续性增量政策,必将为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全市住建系统将紧密结合绵阳城市发展面临存量建设新旧交织、改旧建新同步推动的客观实际,锚定“让人民安居、让城市更好”总体目标,全力以赴拼经济、搞建设、抓产业、惠民生,知责担当、勇毅前行,切实将发展机遇抢抓用好、开创新局,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绵阳。
夯实幸福宜居本底。统筹推动老城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,打造“越王楼-芙蓉汉城-科学家公园-富乐山公园”等城市地标走廊,秉持“除隐患、提功能、留记忆、强管理”理念抓实抓好老旧小区改造,推动人口体量较大的县(市)入围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,完善骨架路网体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。
提升安全韧性水平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建设5个重点示范片区,确保60%的城区面积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;加强城市“生命线”监测,更新改造燃气、供水、排水等市政管网1000公里。
做优精细智慧治理。以“新城建”为牵引,打造智能化、可视化、一体化的绵阳城市管理运行指挥中心。实施城区绿化、美化、净化、序化“四化”攻坚,推进“两江四岸”人居环境提质,高品质建成“百公里滨水生态岸线”。制定免罚清单和“首违不罚”清单,运用远程取证、视频追踪等手段推行柔性执法、非接触性执法。(记者 兰建春 唐韬)
|